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

關廠工人臥軌惹議 政府資方在納涼

文/四外語三 程珮瑜

原先該是歡樂的春節期間,台北車站卻爆發嚴重的衝突,過年前夕關廠工人集體臥軌抗議,要求勞委會撤告,政府應「代位求償」,向惡劣資方追討欠款,而非欺負風中殘燭的勞工。

1996年前後遭惡性倒閉的關廠工人組成全國關廠工人連線,以臥軌爭取應得的薪水、退休金、資遣費,勞委會當時代資方償還;然而,16年後政府竟向勞工追討這筆薪資,工人深感不公卻申訴未果,在今年2月5日發動第二次臥軌抗爭。
  
今年臥軌抗爭的影片中,趕著回家的乘客站在月台上怒斥勞工舉止荒唐,乘客怒吼著,「拖走,拖走,我們要回家!」似乎回應乘客的呼喊,大批警力和臥軌勞工互相拉扯,一方盡忠職守的執行公權力,想盡快恢復通車;另一方,16年前同樣盡忠職守卻遭惡性倒閉的勞工,退無可退、不願撤離。小小的空間瀰漫著三方的叫罵、勸離聲,不見勞委會出面解決,更別提原先該負責的資方,早已不知在何處逍遙。
  
有民眾提到:「勞工處境可憐但方式錯誤,引起社會不良觀感。」台鐵也無奈的表示,失業勞工不理性的抗爭行為嚴重影響他人權益,行為不可取。但若是平和的方式能解決問題,有誰願在享清福的年紀,冒著被火車輾過的風險,承受指責的壓力,被粗暴的對待?
  
事實是有太多的抗爭者,跑過所有負責的行政單位,遞過無數次的陳情書,遊行及文宣一應俱全,依然無法改變現況,只好用最激烈的方式發聲。然而好不容易躍上媒體版面,相較於政府的權責及主要的訴求,抗爭地點合不合適、時間正不正確,甚至「禮貌問題」,總能吸引更多鎂光燈。
  
奇怪的是,吸引媒體追逐的發展,似乎越來越偏離議題,不論是之前反媒體壟斷時,知名學者喬姆斯基被邀請連署後,後續爆發學者並不清楚連署內容的疑雲;或是陳為廷在立法院針對學費調漲、教育商品化發言,隔天卻以禮貌不當上了頭條,彷彿有種默契存在,突然間「為何而反」似乎都不再重要,抓錯人開刀也無妨,只要確定重要的事不再出現在版面上就好。
     
焦點不知不覺模糊下,忽略了主要訴求,未能監督掌權者的結果,類似事件一再發生,是時候跳脫這種莫名的邏輯,好好了解議題,起身做些什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